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55节(1 / 2)





  主编甚至想不出这世上有什么理由,才能阻止自己把它登上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。

  如果说,角谷猜想被叫做冰雹猜想,是因为在它的执行过程中,数字的起伏有如冰雹。那么,这个作者竟然把猜想延伸到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,这期间涉及到的巨大数据量……这冰雹也必然是角谷猜想史上最大的一场。

  主编注视着那篇稿子,眼前几乎浮现出了一场即将覆盖大半个数学界的夏日冰雹,淋漓而痛快的模样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助理敲门进到办公室里,帮主编一起整理一个下午的成果。尽管已经审了一个下午的稿,然而那篇关于冰雹猜想的论文,依旧在主编心中留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印象。

  他问助理:“这一期的定稿准备什么时候拿去印?”

  一听这个问题,助理就知道了,主编准是看到了某一篇特别优秀的论文,优秀到可以直接插队的地步。

  “下一周,先生。您要是想的话,就还来得及。”

  “那就把这篇加上去。我记得……原定的内容里,是不是有一篇关于ode系统里证明粒子数趋向无穷的论文?先把那篇论文拿下来往后排。”

  “好的先生。”助理妥帖地记下主编的交代。他把主编圈定好的论文打印出来,还不等离开办公室,忽然听到自己的上司惊叫了一声。

  “先生?”

  主编挥了挥手:“不,别担心,我只是突然想起来了……”

  他突然想起来了,这个qianying ye究竟是谁!

  尽管亚裔的名字对主编来讲,就和他们的脸孔一样缺乏辨识度,但作为当今数学界炙手可热的年轻面孔,主编总不至于和叶千盈全无交集。

  他记得叶千盈,半年前刚刚在《advance in mathematics》上发表了一篇名为《trace kloosterman over finite fiel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》的论文,以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,阐述了kloosterman模型中的本征值在有限域上的关系。

  而在更早的时候,这个来自于华国的年轻女孩,还连续刊登过关于新的渐近形式的二维selberg筛法、希尔伯特问题中,2d 的 navier stokes 方程等论文。

  主编清楚地记得,就在上个月,一次学术会议上,他还和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学者提起过叶千盈。他们两人都对那篇新型塞尔伯格筛法的相关论文抱有深刻印象,并且赞同她的这篇论文或许是重新主流趋向中素数分布的开端。

  “神啊,这可真奇妙,作者居然是她。”主编几乎掩饰不住自己诧异的语调:“原来ye现在开始研究冰雹猜想了?”

  在这件事上,助理倒是比主编有着更多的发言权。

  “先生,据我所知,ye最早的一篇论文,就是关于回文数猜想的证明。当时她还不满十八岁,那篇论文让她一夜成名。”

  听到助理的提示,主编缓缓地眨了眨眼睛,几年前回文数猜想被证实所掀起的那场小小风潮,逐渐地在他的记忆里回笼。

  从之前的回文数到现在的冰雹猜想,这是最纯粹的数字游戏,也是最深奥的代数问题。像是这样的证明和研究,果然只有最顶级的天才才能奉陪得起。

  主编若有所思地长叹了一口气: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我想我明白了。”

  如果叶千盈在过去几年里的写出的论文,由三到四个人分别完成,那主编就只会感叹这是一个灵感迸发的时代而已。

  可一旦被主编发现,原来那些论文最终都要归于这样年轻的一个华国女孩名下……

  他的心中此刻就只剩下了一个念头。

  “每一个世纪的数学,果然都只是由少许天才领头前进的游戏。”

  主编调侃地拍了拍自己助理的肩膀:“看看这篇论文吧,有生之年,我或许能看到冰雹猜想的解决呢——我敢打赌,论文刊登以后,我们就能亲眼见证,华国女孩是怎么又一次在数学界里掀起一阵疯狂的冰雹。这一回,冰雹来得或许比四十年前的那一场还要更大。”

  “既然对函数域情形的直接论证都值得一个数学新视野奖,那我想不通还有什么其他的理由,能说服我ye的论文不值得得到今年的数学新视野奖名额。”

  说到这里,主编非常羡慕地咂了咂嘴:“你知道,这可是数学界的奥斯卡,整整300万美元的巨赏啊。”

  第一百五十四章 (二合一)

  主编拍板定稿以后, 叶千盈很快就收到了来自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的邮件。

  【亲爱的ye:

  感谢您对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的投稿支持。我们有幸通知您,您的论文已通过终审,即将于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10月刊刊登。

  我们衷心欢迎您的下次投稿。

  爱你的,christian】

  短短一封邮件, 其中透露的信息却是满满。

  以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期刊一贯的审核与排稿速度, 叶千盈早在当初投稿的时候, 就已经做好了至少要排一段时间的队, 才能见到自己的新论文刊登的准备。

  ——一部分时间留给编辑部审稿,剩下的时间留给编辑部排稿。这是论文刊登的正常时间。

  没想到,现在仅仅过去三个月, 她的论文审核就有了完美的结果。不仅如此, 刊登时间居然被安排在了下个月。

  这说明什么?

  这说明, 叶千盈的论文绝对是临时插了十月份的队。

  这种事在学术界也不稀奇。因为论文的刊登虽然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, 但如果一篇论文的梯度完全超越别人的论文一个等级, 那就怪不了更好的论文捷足先登。

  说到底, 顶级期刊对于投稿的录用, 其实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。

  研究者们虽然不能以火药和手榴弹相互投掷, 然而每个落在论文里的墨字和符号,都无声地较着暗劲;而每一个论文标题和研究对象, 就更是一种无声的厮杀。

  现在已经是九月中旬, 十月刊恐怕已经准备开始印刷。实体杂志不像是电子版, 一撤一放不过是电脑那头动动手指的事。一本期刊的发行, 需要经过审核、排版、校对……等数个步骤, 所以更改原本定好的名单, 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。

  假如印厂还没有开机,那情况还能好点,只是要辛苦编辑部的人多加两三个晚上的班。但倘若印厂开了机, 主编的这个决定便意味着,之前已经印好的内容,现在有许多都要就此作废。

  换而言之,叶千盈的稿子能够挤掉原本都被安排好的论文,硬生生地挺入了十月刊,便已经足以说明她这篇论文不同凡响的优秀。